BFM Exhibition | 「Nameless Voice」

无名之鸣 | Nameless Voice

 

主办 Organizer | 

贝恩福迈艺术中心/BFM Art Center

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East Tai Lake Ecologic Tourism Resort

 

学术支持单位 Academic Support Unit | 当代艺术调查局Art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出品人 Producer | 杨娅薇 Avy Yang

艺术总监 Art Director | 郑闻 Zheng Wen

学术支持 Academic Support | 姜竹松 Jiang Zhusong

策展人 Curator | 宋振熙 Song Zhenxi

策展执行 Executive Curator | 陈窑 温梦晗 Alex Chen / Wen Menghan

开幕时间 Opening Time | 2022.07.02 14:00 

开幕流程 Opening Process | 

讨论会 |14:00~15:30 

剪彩 嘉宾合影 |15:30 ~15:45

嘉宾交流 |15:45~16:45

地址 Location |苏州市苏州湾东太湖大道11666号开平商务中心南广场约塔236, 215200 #236 Iota Tower, South Square Kaiping Business Center, No. 11666 DongTaihu Avenue, Suzhou Bay ,Suzhou City, P.R.China, 215200

 

7月2日下午,由宋振熙担任策展人的#无名之鸣# 如期在BFM艺术中心开幕,同日举行了首场策展讨论会。现场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画廊主理人,藏家,观众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呈现苏州当代艺术新生态新面貌。作为BFM艺术中心扶持青年艺术家的品牌展,本期“无名之鸣”展览另一大亮点是将展馆延伸到了商业空间,苏州湾砂之船奥莱作为本次展览的联动展馆,展出了一组灯光装置,呼应BFM艺术中心的另一建馆理念:“推动公共艺术发展,让艺术介入生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讨论会上,策展人宋振熙带领艺术家从 群展、艺术家、创作、策展人、社交媒介、绘画、空间 等关键词出发,现场展开关于新策展模式的讨论。
 
宋:
这么多年,做过这么多展览、参加过这么多展览,你的想法是什么?或者你现在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对存在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石玩玩是一个特定场域创作的艺术家,任教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苏州。

石玩玩 

 

我是不是这里年纪最大的这事没有经过定论。(全场笑)

 

开个玩笑,我没想到一上来就聊一个这么严肃的问题,也是大家可能会比较关心的、和大家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我的看法特别简单,我觉得群展对于策展人来讲更重要。我觉得每一次群展艺术家要做的工作跟艺术家和策展的工作是两个层面的工作。就很多时候我们理解成比如策展人是艺术家的服务者,或者说艺术家必须得服从于策展,其实这都是不对的。我觉得这是两个工作的一个交叉点,而这个交叉的点是一个这个群展的一个点。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我觉得就很多人说过今天这个时代是更就更是一个策展的时代。

 

所谓的策展,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策展人的工作了,策展是一种思考力的方法。我的创作里面很多是借鉴了或者学习了策展人的工作方法在进行工作。其实策展人有时候也会用艺术家的方式来理解整个格局和方法论。像宋策他既有策展学位,又有创作学位。我也是既有策展又有创作。所以对于未来来说,因为原来是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去生产作品,到今天艺术跟时代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家要下一步和理解的这个东西越来越复杂,所以必须得要求艺术家有整合和理解这个时代的能力。而这个最基本的能力体现在我们的工作组。其实我觉得这个策展能力对我们的未来越来越重要,所以如果个展,那么策展可能更多体现在独立艺术家对于自己的创作脉络的思考上。

 

在这个展览里,宋策做的会更重要一些。他从一个策展人的角度,然后拿出我们大家这么多的创作实力来跟大家去交流和沟通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一个有效的、有问题的、或是有态度的,所以这就是策展人的工作了不起的地方,我觉得策展人的工作非常重要。

 

我有个好朋友,他最近说的一个事情也是让我蛮有感受的。他说实际上策展能力是优秀艺术家的刚需。说得很绝对,但是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就是不见得你要去做策展人的工作。理解策展和具备的策展这个能力,也是艺术家在未来越来越具备的东西。最后还要说一个问题,在现场很有可能我的年纪并不是最大的。

 
 
宋:
那我们找一个年纪大的,再找一个年纪最小的。嘉维吧,因为你还在读书对吧,那你参加群展,你的想象或期待是什么?或者想要有什么样的收获?

 

 

嘉维

 

我的第一想法是群展肯定会展现更多的面貌。那对于我一个就是经验没有那么多的人来而言,可能群展帮助我去学习更多,可以更直观的去观赏,比如说各个年龄层他们所体现的作品面貌。然后我也赞同石老师说的,就是艺术家确实是需要有一个策展能力的,至少也有这种策展的思维,帮助作品呈现。然后所以我觉得群展对我来说就是呈现作品面貌更好的一种方式。

1999.4.16 出⽣于⾹港西贡

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物专业 同年考⼊工意笔人物画研究工作室

 
 
 
宋:
因为每个人我都比较了解,所以说我的问题会更加贴切于大家。我一直在关注的还有我们留学生群体。我们在讨论苏州也好,讨论长三角也罢,其实我们都谈论的是一个地域问题,那么这个地域问题一定会牵扯到苏州的艺术家、上海的艺术家等等,基于当下跟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在我们参展的艺术家里也有几位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那么我比较想知道的是,你们回来的感受是什么?自己创作与感受中从国外带回来的经验是什么?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或是在国外的更多优势之处及其感受?因为我感觉这是未来年轻的艺术家会都会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曾经有留学经历的这样一个艺术家开始,李老师是在国外很多年的。那从李老师开始吧!
 
 
 

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 设计学博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专任教师。

李欣麟 

 

大家好,可能会有留学鄙视链。首先我想说其实通过这个展览,能够让大家进行一次沟通,从不认识的关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络,这是我认为展览的一个功能之一。然后说到留学的问题,我们觉得留学是一个title,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位老师他都有自己的title,从哪里毕业的或者你是什么方向的,又或是你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很复杂,也有的人会说什么海归水土不服。

 
 
 
 

张意泊

 

我以前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是老师口中不爱读书的那种学生,倒是学了很多东西,但都不敢说学得精,以前是游泳运动员,也学过吉他。到了乌克兰后,做过总统翻译,我发现在这个地方我所做的一切都变得可以接受,老师很会鼓励。

1987年生于山西太原,

艺术理论、西方艺术史学博士 艺术学院美术系副主任

 
 
 

获加州艺术学院学士电影与珠宝金工双学位,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硕士。

姚雨何 

 

艺术家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因为你回了国,很多东西其实是不适应的,比如人际交往上面。另外我发现在国内的话,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做一些“架上绘画”、“架上作品”。但在国外,除了一些比较商业的艺术家之外,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他的作品存在在那里,不一定要让别人去买帐,他所做的、所表达的就是他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在社会环境中或是符合当下的社会情境。之前的导师,在我做一个作品时,我担心自己的作品如果大家没法接受的话怎么办,他们就说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会让人接受和喜欢的,一件作品有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在国内要大家要努力开发多样性的艺术和话题,不一定当下流行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可能你所创造的东西就是下一个流行。大家坚定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道路上,不要自我内卷,这是很重要的。

 
 
 
宋:
在接下来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能看到一些东方元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也请两位聊一聊。
 
 
 

周子正

 

我是浙江嘉兴人,一直在上海求学,因为有朋友在苏州,所以来参加这个展览也是比较因缘际会的事情。我也没有排斥所谓的江南意味,反而是和这件事情和解了,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刻在自己的DNA里。

 

我之前研究的是物派理论,后来去日本的时候发现无论是物派还是包括一些亚洲人,我们很多时候作品都逃不出我们自己的烙印。所以后来我就会开始关注比如像随喜相遇这样比较超脱因果的创作理念。它可能不同于西方的一些院校,比如RCA、UAL所教的这种先基于文本写作再深发出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现在挺多年轻人从这些院校出来,运用一种模式且程式化的创作手法,这会导致目前市面上很多年轻人的作品开始趋同。这种好像在上海的画廊圈子里比较主流,年轻人从海外院校出来都会运用这样的方法。但我自己比较坚持的就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它可能表面上呈现的是一种江南意象,但我个人认为他是一种东方思维。我这次展出的作品是2020年个展上的一件作品。从仓库运到艺术中心之前,我就想到既然是在苏州做展览,那我就有意无意的选取了一款仓库物料中国的琉璃的太湖石,会呈现出一种孔洞透底、精炼流转的感觉,是会比较契合当地的一个氛围,可能大家会在我的作品前驻足、品鉴、赏玩。我还是比较看重作品中的一种独意。

 

1995年出生于浙江嘉兴,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宋:
我认识张秋实老师也很早,她的作品都是跟这个材料、纸张拼贴有关。从原来非常具象的那种山水性的语言到现在更为抽象,但是还是脱离不了这种所谓的基因,就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他们会不会觉得你的作品、特别是原来那几组作品会过于强调的一个东西,你害怕吗?
 
 
 

2009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学士

2012 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国际访问

2013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硕士

2021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美术学博士

张秋实 

 

大家好,我是张秋实,我也大致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我的本科是学的版画,当时在美院里面也是尝试了很多,所有的版画种类也都尝试过。到研究生阶段,就进入了一个比较实验性的一个领域里面,也是进行了很多方式的一种表达的去创作。

 

那么我的求学之路,从河南的开封一直走到陕西的西安,再到北京,又来到了苏州。其实整个路线就是应该是一种刻在基因里面的,如果我要根据某一个主题创作,那肯定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话题。这次的作品也是用宣纸去拼接的,但在此之前我结合里光的元素。我原先在研究生的时候,去德国考察一段时间,也创作了一些和电子科技类的作品。但是当我回来后,总觉得在兴趣之后,还会是有一些沉淀。回头来想想,我还是对材料比较更加感兴趣一点。所以我又回到了这个纸的创作领域里。那么大家看到的两幅拼贴作品,也是我在到了苏州之后,根据园林里别山里水以及曲径通幽、一步换景这样的感觉去创作的。

 
 
宋:
秋实老师也是在苏州很多年,认识她时还在任教,代表全国的青年教师在南艺做的展。所以说我们刚才谈到的两位,让我们整个展览里还是穿插了一种东方性,每个艺术家的态度也不一样。
 
那么可以看到我们展览里面,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空间里面,一直以一条主线的创作方式和语言,就是绘画。大家刚才也谈到了在国内,现在大部分人在创作绘画。其实很多时候学界的态度也是比较有争议,对于绘画创造性的问题。在现场有两个艺术家,我觉得对绘画是非常执着和坚定地在做的,一个是黄靖杰老师,一个是王海龙老师。我想交流一下,一是你们认为绘画现在的问题在哪里,或者对于你来说有没有存在,二是绘画对于你的期待需求。
 
 
 

黄靖杰

 

困境一直都有,就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一个问题了。我最早期自己觉得比较好的一系列作品是书本打开的一些作品,我可以自己搞个文本,类似于孔雀开屏一样地画了一些书本,发射性的一些结构的东西。画那些东西的目的就是小学的时候或者是童年的时候上课开小差,然后会用书来玩这些游戏,玩那个做做一些,然后折一些纸飞机。

 

书本打开这个系列是我自己第一个系列,然后之后就是把书本破坏掉,用书或纸这个媒介把它转换成同一个玩具,纸飞机、纸风筝。其实我在画一个系列有一定的时间或一定量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作品该如何进行下去,它是从视觉上的转换或者是物理上的转换,就可能会有一些这种更多的一些思考。当然在纸飞机纸风筝之后呢,我选了物理转换,把它们再打碎,保留一些物理形状,再重新组合成山水。我曾经把国画油画都学过,也比较喜欢传统的中国工笔、山水、花鸟。刚开始画折纸山水的时候,身边有一些画国画的朋友,也有交流过关于媒介、工笔、山水甚至绢本。我既然喜欢国画,喜欢山水,为什么不用绢作为媒介来创作自己的东西呢?关于这个绘画的一步步往前推进,它其实是有些偶然性在里面的。并不是说有些东西你是设计好的,可能到一定的时间段你会接触一些朋友或一些东西,然后注入到你的创作里来。也可能是不同的阶段,对自己绘画有一种要求。比如我喜欢画画,喜欢植物,喜欢园林,于是我就用折纸的方式去画那些跟我自己有关的一些东西,画了一些园林。可能就是每当你到了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的游戏方式和体验。我喜欢钓鱼,也会画一些跟钓鱼有关。到了太湖边,发现太湖好大,每一次的震撼,我觉得都会给你带来一些创作上的思考。

198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生活和工作于中国杭州。

 
 
 
 

山东青州人,2007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得公共美术学士、油画系硕士学位,生活于杭州。

王海龙 

 

记得你原来那个问题问的是我们画画现在迷不迷茫,我随时都在迷茫,但是并不是一个终点,因为迷茫恰好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为你就像刚才说的关于群展有没有意义,我觉得当然有意义。

 

当我来到这个现场,就会通过张老师的眼光,能通过另外一个视角,然后他这次的作品又是“毁于战争”,我本来以为他好歹也放个图片,结果连个图片都没有就是彻底地抹杀了我,让我非常迷茫,但是也让我非常的肯定这就是他的一个立体的写照进入的。包括刚才李老师的作品,我是很认真地观看他的作品,通过争取以他的一个视角,当然不可能完全以他的视角,只能是说我的一个视角,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个事情,包括在看维嘉的作品,我争取从一个独立女性视角来看待这个展览。

 

我自己创作时也很苦恼,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强行地想一想,可能我表达的是时间。谁都在表达时间,但我们争取多画一点。再者,表达一些自然的喜欢,很普通的话题,可能大家都喜欢。最后说关于爱,爱有很多定义,爱情、喜欢、喜爱,又或者是大爱,最终形成了我们整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我迷茫的地方,也是我不迷茫的地方。

 
 
 
 
张意泊:
对,我来给大家一个迷茫。其实我现在的几张纸是一个意外,因为一开始我是有一个创作思路的,结果因为苏州一直持续疫情,原材料也进不来,工厂也没法开工。我当时就跟宋策聊了一下。那天我其实就很迷茫,特别迷茫,我的东西没出来。结果宋策一过来就说您哪回来的,不是打仗吗?对,打仗。然后宋策问那作品那边还有吗?乌克兰那边有是有,我在那边留下了作品,现在据说是头脚都没了。以前被私人收藏的作品也都没了。和他沟通完这句话,我突然想把以前想做的作品全部都抹杀掉,我重做一批作品。这次战争是把我那么多年来在那边的计划什么全部毁掉。因此把“作品毁于战争”先贴一下,所以没图。(ps.截止到7月5日,张意泊老师的作品已陆续展出,请大家前往现场观看,并期待下一次的讨论。)
 
 
 
宋:
非常感谢两位,但海龙他抛出了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就是绘画。因为我原来有一个讲座“谈基于绘画的六个理由”,其中之一就是绘画,它作为衡量一个艺术家能量的基本功,绘画要体现你的工作量。我们要尊重观念,但我更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和他的价值感。我们刚才谈到绘画,接下来我想再谈一个问题。我不知道前面几次在艺术中心这边,有没有是为艺术中心特别创作的,但至少我们这次是有好几件作品,包括毛泽皓老师,姜美琪老师,还有放在另外一个公共空间的许佳琛的装饰作品,它们都是根据空间重新调整,相当于重新创作。那么我想请这三位艺术家来聊一聊。当策展人给你们“刁难”的时候,你们的状态是兴奋还是兴奋还是兴奋?
 
 
 

墨府小组:毛泽皓

 

这个问题其实又回到第一个问题,就是群展的问题。我们墨府小组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宋老师邀请我们成立的。那个时候宋老师走的是“强策展”路线。这次突然变成一个“弱策展”,两个极端。现在也很好玩,之前的“强策展”也好玩。“强策展”的时候,宋老师会给我们主题上的一个方向,他相当于是导演,我们就是演员,然后再进行创作。那么现在这个展览,宋老师对我没有任何的一个主义上的要求,让我们自己进行一个自发的创作。首先我们看到这个空间,空间里有几个窗洞,就是有敦煌的感觉。以前也有一些关于这样的一个空间进行创作的想法。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我们就用这个方案来做。然后还想说的一点,在群展里有什么好处呢?像我们是水墨艺术家,其实在一个水墨的展览里面,我们的水墨感是出不来的,反而是在这样一个丰富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都在这么一个场域里面,我们水墨的关注点和特点就会凸显出来。

 

我们的作品最主要的是关注水墨本身,像油画里面也会有讲到笔触,那中国画里面讲的是笔墨,那笔墨跟笔触可能还是有一点区别。在这次的作品我们把笔触进行了分层。虽然说这种形式——通过透明的亚克力绘画把一个二维平面推成三个层次的作品,之前很多人做过。但我们这次的关注点倒并不是要把一个图像或者物体、形体进行一个三维转换,而是把这个笔触进行空间上的一种节奏。我们在第一层亚克力上还用红色的线条标识了笔触的走向,其实我们更是在强调这个作品所关注的点。那么在这样一个各种艺术家的作品都在的场域里,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明显的。

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毕业创作金奖。

2019年至今硕士就读中国美术学院,导师尉晓榕教授。

 
 
 

湖南邵阳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保送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攻读研究生,现工作于杭州。作品《Fifty Percent》参加“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19年度获奖与入围作品展, 作品《涡》参加“生命之美”主题创作展并荣获三等奖。

姜美琪 

 

大家好,我是姜美琪。一开始宋老师邀请我在这个空间里做一个创作的时候,我是蛮兴奋的,因为毕业之后我很少继续做创作。一般情况下,都是甲方给我一个空间并要求做创作,他会提出要什么样的效果,给各种各样的要求,可能会更偏向于视觉效果,或者说想要让人来打卡或拍照时好看。

 

但宋老师给我这样一个空间,他说你可以做你自己想做的东西、想表达的主题,没有任何要求和材料限制,就做你想表达的东西。刚开始我很兴奋,然后我就很痛苦——因为没有要求。我什么都能做,但我到底要表达什么东西,就痛苦了一阵时间。后来,我拿着场地图看了很久,就发现这个场地其实是一个人走上来之后需要仰视的空间。那我就想做一个跟观看相关的主题。现在疫情期间大家都戴着口罩,视觉已经成为了一种先于嘴巴的一种表达方式。大家能通过对方的视线去猜测对方的意思。有的时候这个意思可能很直白,但有的时候可能含义也非常多。所以我想做一件可以让事件具象化的表达,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极致的甜,一个是极致的痛。大家能看到我有两件作品,一个是用了真正的糖果,一个是用了扎着针头的线。很意外的一点是,之前来现场布展的时候,糖果没有掉下来。但今天一过来我就发现糖果可能因为展馆的环境原因洒了一地。我反而更喜欢这种意外的效果,有时候创作会出现的这种意外效果能给你一个更好的回馈。因为作品的主题是一种甜蜜的痛,那它掉下来了,就是甜到极致,甜到腻过头了的一个效果。我反而会觉得这样一个意外的效果是很贴切我的主题的。

 

所以我觉得根据场地去进行创作,我很喜欢,会胜于喜欢先做了一件作品再跳转入适合的空间。我喜欢这种挑战的感觉,也喜欢根据不同的空间去做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表达。

 
 
 

许佳琛

 

一开始听说我的作品是放在户外的一个商业空间中的,其实有点懵。来看了场地之后,我还是蛮意外的。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在一个商业综合体空间中去展一件作品。这个作品是宋策的上一个展览中,和南通的非遗匠人合作完成的。当时所给出的方案也是结合了美术馆的场地,我们选择了竹编的艺术家,是因为想把南通比较有名钟楼做一个当代艺术的手法转换,而竹编作为一种脆弱又有韧性的材料,是跟时间存在一种关系。最后我们把它变成了一个积木的形象,是从钟楼上拆解下来的几何体。这是对于当地景区的一个景点改造,也是所谓的对当地文化挖掘改造的一种反思。这一次很巧,也是在江苏,所以这个作品是第二次展出。

 

因为是在商业综合体当中展示,我们会先去采点。当我们走在商业综合体中,最强烈的感受是所有的品牌都在用他们的方式夺取大家的眼球。所以如何去是占有一个游客的眼睛,在这个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这次没有沿用之前积木的概念,而是把之前的几何组件变成了一个符号化展示平铺在商场当中。从楼上往下看,它是会有强烈的符号指向性,但它并不会展现出一种消费符号中的任意一个,不指向任何一个品牌,也不导向任何一个观众让你去消费。我希望这样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种小小的错误,这种错误可能是对我来说还比较有意义。

 

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研究生,当代艺术调查局成员。从事当代艺术与策展工作,关注当代艺术生态、亚文化圈生存现状、现代性焦虑症候,以艺术疗愈、当代神话为主要研究方向,创作以架上综合材料绘画与数码图像、影像为主。

 
 
 
宋:
好的,他的作品原来的形态其实是一个纪念碑式的,这回它作为平铺的、针对空间进行平面化的处理方式。所以艺术家每次都要根据不同的空间来调整自己的作品。我最后想回到一个问题,是在当下策展人和艺术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文化艺术这样一些事件,它的传播性、公众认知感,这个媒介我们怎么去把握?我们怎么去和网红展去做一些“对抗”或“比较”,我们怎么共同生存?哪怕在自媒体出现之前,都不会过多去想的。但是现在每个艺术家都要面临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ins、小红书等等。
 
那么反过来这种媒介传播的要求,它会不会对艺术家自己有一个反向的作用?它一定是把双刃剑,那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这次咱俩也邀请了两位艺术家,蔡蕤羽和许嘉维,她们不仅在创作,而且也有自己的媒体平台。我想问一下你们两位,你们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创作和作为社交媒介上受人关注的个体,两者之间关系是什么样的?是否会遇到困扰或对于艺术和自身流量导向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研究生在读。

蔡蕤羽 

 

其实我在毕业之后就很少在做作品了,但是现在我要重新的再回到这里来。我其实被副业耽误了太多。因为我是做自媒体的,平时其实有大部分精力都在这上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它剥夺了我很多的精力。但在这个被流量裹挟的这个社会,我们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怎么把自己的作品跟我们的社交平台结合,这也是我一直在摸索的问题。就算各位不做自媒体的,都会感受到一种大众审美在绑架你个人想要主观做的事情。更何况如果是把自己的生活或者作品摆到了更大众的视野当中,怎么做一个平衡?比如说你想尝试做一些比较下沉的内容。可能它的数据很好,关注的人很多,有点哗众取宠,但是它是吸引了人的目光的,同时你就会很难受,因为它跟你想做的事情并不是重合的。像这种的话,这个就有点像解密码锁的感觉,它总会有一个平衡点,就是你要自己去找,就是进行多一点这种创作,还有摸索大家的这个审美去向,你慢慢地总是能摸索到一些捷径的。

 

至于怎么去运营自己IP,毕竟我们走到了这个时代,这个过程中就是会有一点点转化。有些艺术家是那种闭门造车的思维,但其实现在已经不太适合。当然没有说那种闭门造车什么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但如果要跟 ip结合,你多少可能是要带一些群众参与感进来,群众参与感就是他可能更想看到你创作的这个过程,以及你对你的作品一种解释。虽然说我觉得解释自己作品看上去是有点傻傻的行为,但是群众是需要这种解释的,因为审美是有门槛的,你要翻译成更直白的语言或视频语言给他们看。具体还是要看你个人的这个受众,就是你想要打的市场。

 

 

 
 

许嘉维

 

我在社交平台发布一些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的东西,就纯粹是一个记录。比方说线下展出,它其实是被人看见,线上无论是自己发、还是公众号发,其实都是一个被人看见的机会。所以我是没有刻意为之,反而在每一次你发出去获得回馈的时候,我都可以去进步。所以我并不排斥比方说你是一个网红,我并不觉得它是一个贬义词。就对我而言,只要能多一个人看见,我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1999.4.16 出⽣于⾹港西贡

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物专业 同年考⼊工意笔人物画研究工作室

 

 
宋:
但是给你们留言,他会有赞同你的创作和赞同你的状态,也有反对的,也有说一些很奇怪的话的情况,心里会受到影响的,对吧?这个特殊的社交媒介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展厅里面大家都过来跟你讲话,怕讲错。这就是线下和线上,所谓的社交和非社交的状态下,每个人都难以逃离的。我觉得非常奇妙,自媒体时代上我们每艺术家都无法逃离的一个身份,也逃离不了的一个认同。所以是非常神奇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仔细想一想。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8日,欢迎预约参观!

 

无名之鸣

“倒策如流”策展计划第一季

这是一次赋策展方法以颠覆性转变的展览,也是策展人宋振熙于2022年始意将完成的系列策展计划中的第一回。“无名之鸣”——“倒策如流”策展计划第一季将从2022年7月2日起于苏州BFM艺术中心发声。“倒策如流”策展计划,顾名思义,是针对如今已然被展览标准化带入到消费主义生产机制中的现象,所采取的反制策展方法。在一些展览中,策展主题和艺术家作品之间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关系割裂问题。命题性的“作文”并没有在对艺术家作品的阐释话语中形成回应,策展的主题仿佛仅成为一次展览的理由,变成了某种“标题党”式的消费,进而脱离当代艺术策展本质,成为了“问题意识”的工业化策展行为。

 

“倒策如流”作为一次倒置的策展方法,策展人在展览一开始仅通过其自身专业素养来选择参与的青年艺术家和其艺术作品,而被选择的艺术家们将根据空间的形貌和展出的客观条件进行重新创作,并被赋予自主决定展示内容的权利。在布展期间,策展人也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艺术家们所需的空间展示条件。展览无主题、无前言,仅有艺术作品的阐释内容。在整体的艺术青年艺术生态情境下,策展人和艺术家将于展览开幕后的3个月内,邀请苏州BFM艺术中心创始人杨娅薇(Avy Yang)女士、当地收藏家和观众代表们等多类群体,开启为期3场的现场讨论会,共同交流艺术创作与展示内容、作品间的碰撞与联系、展陈与空间观感、艺术生态之境遇等。在这些真切有效的思维火花迸溅之后,策展人将会打理“清扫”现场的知识生产碎片精华,将其收集规整并从中归结出主题,而后将本次展览的阐述与讨论内容再次向外公布。

 

这是一次将策展权利交给艺术家和观看者的策展方法挑战尝试,意图让策展讨论切实沿着实际话题及思想碰撞行走,避免无效的“拼盘”展览,更是脱离无内容的网红展览本质。展览将成为不断参与和展示的艺术事件,而并非一个陈列式的说教课堂。传统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策展方法将被颠覆,策展人的权利被置于展览内容之后,艺术家、艺术作品、收藏家、批评家和观众转而成为展览策划、组织、发生的一部分,策展人的身份性被弱化,并切实着手于解决青年艺术生态的实际问题,展览则进入多方有效、可持续关注的艺术事件状态。

 

“无名之鸣”在此是“倒策如流”系列展览第一回的口号,这也是BFM艺术中心和策展人的共同希冀,我们希望这样一些青年艺术家们在“无名”状态下,通过展览中已有一定成就的青年艺术家前辈的带领,在未来一鸣惊人。同时“无名之鸣”亦希望策展的参与者,即便不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或专业的策展人,其参与、表达、分享、提问、批判也能够成为无名者之鸣,让新的策展模式在地且真实地达成实践并发挥其有效性,让当代艺术策展在面临“作者之死”境遇后走向创造力再生。

 

此次展览计划将在苏州BFM艺术中心实施发生,作为长期持续关注长三角区域青年艺术生态、致力于优秀青年艺术家培养事业的机构,其创始人杨娅薇女士对此次活动中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并意欲以本次展览为契机,组织大批苏州本土青年艺术家和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家积极交流,旨在通过新的策展模式探索挖掘青年艺术创作的新异面貌。此外,展览也将成为BFM艺术中心在暑期间不断奏鸣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延伸开放与举办艺术夜厨、展览讲座、讨论会等衍生项目,多维度地为苏州市民提供艺术和生活相融的活动服务。

 

 
关于学术主持
 
姜竹松 Jiang Zhusong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关于艺术总监
 
 
郑闻 Zheng Wen
 
策展人  艺术评论家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关于策展人
 
 
宋振熙 Song Zhenxi
 
独立策展人 当代艺术家 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发起人
 
 
关于出品人
 
杨娅薇 Avy Yang
 
出品人 策展人  BFM艺术中心创始人
 
 

BFM艺术中心(Bainfootmark Art Center)由杨娅薇(Avy Yang)女士创办于2021年。坐落于苏州湾CBD中心区域,比邻苏州湾文博中心,阅湖台,奥莱购物中心,美食街等大型休闲娱乐场所,专注于当代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发掘和培养,中国公共艺术推广及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交流,旨在以苏州湾为中心,联合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者,艺术机构和艺术院校等各方力量,从苏州出发,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BFM Art Center (Bainfootmark Art Center )is founded in 2021 by Avy Yang, locating in the CBD area of Suzhou Bay, adjacent to larg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 including Suzhou Bay Cultural Center, Music Fountain, SASSEUR Super Outlets shopping center and Food New World. BFM focuses on the exploring and producing of art talents, the promoting of public art i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ng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Based on Suzhou Bay, it devotes to unite the forces from all the artists, art workers, art academies, art organizations and art lovers, to start from Suzhou City, to introduce Chinese contemporary to the world.
 

 

往期回顾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邮箱Email: bainfootmark@vshare-group.com

联系电话Tel: 0086 512 66985666

地址 | Address

苏州市苏州湾东太湖大道11666号开平商务中心南广场约塔236, 215200

#236 Iota Tower, South Square Kaiping Business Center, No. 11666  DongTaihu Avenue, Suzhou Bay ,Suzhou City, P.R.China, 215200

BFM艺术中心

 

 

关于更多咨询

 

 

场地租借

文创餐饮销售

实习申请&应聘

 
 

藏家收藏

艺术家投稿

公共艺术定制

项目合作

会员申请

会员活动联络

公益活动联络

 

 

 

-End-